《模型思維》的一點讀書心得
文章來源:湘潭市委會 作者:周方 時間:2025-08-17在志雄書記給年輕黨外干部“向日葵培訓班”推薦的書目里,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維》(The Model Think)引起了我的關注。一方面自己想嘗試突破從未涉獵的領域,另一方面,也想將“巨人們”的智慧分享給下一代,讓他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多一點深思熟慮,多一分自我認知,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度和辨識度。于是乎,我懷著沖動而又興奮的心情買下了這本書,慢慢研究起來,也有了自己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模型思維具有多樣性,能夠將問題化繁為簡
作為一名理科生,對模型的初步認知還停留在物理或者數學模型,用某個定理、某個公式或者某種解題思路去解決某個問題。然而,《模型思維》徹底顛覆了我的固有觀念,書中提出了二十四種模型,從以前讀書時期概率論里面的正態分布模型,線性和非線性模型,再到耳熟能詳的博弈論模型(零和博弈、囚徒困境等等),再到晦澀難懂的馬爾科夫模型,橫跨數學、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每個模型都是一把獨特的鑰匙,能夠打開各領域不同問題的鎖。
模型有三種類型,一是對世界進行簡化的模型,二是用數學概率來類比的模型,三是人工構造的探索性模型。模型的多樣性,如同生物多樣性一般,反映出世界的復雜性。在面對紛雜煩擾的世界時,我們既不能,也無法去單一解讀。同樣的,在面對實際當中復雜的問題時,我們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思維模型,而是要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去深思熟慮,要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事物和問題的本質,然后通過多模型思維將問題的核心如同抽絲剝繭一般提煉出來,化繁為簡,如同“抓七寸”一樣精準推動問題的解決。
二、模型思維具有邏輯性,能夠為工作科學決策
大學畢業后到生態環境系統參加工作已16年,回想過去,我們的預測、決策過程往往依賴直覺和經驗,比如環境影響評價,總是想找一個同類型的企業去類比;各類專項整治工作的開展,總是看以前有沒有開展過類似的行動。這種靠經驗和閱歷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面對問題多變的今天,單純依靠經驗和直覺仍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會影響科學判斷與決策。比如今年省內發生的鉈濃度異常事件,環保人考慮過礦山企業的開采、冶煉企業的排放,甚至人為偷排偷倒。在我們固有的思維定式中,水泥生產是不會產生鉈。而通過監測數據建立模型,綜合收集企業各類環評、排污許可等變更信息,運用模型進行分析和推演,摒棄傳統的思維定式,最終追蹤到“鉈”真正來自水泥企業協同處置危廢的窯爐中。當地企業對水泥窯爐進行拆除改造,最終如同打開“潘多拉魔盒”一般,將“鉈”釋放出來,造成了此次事件。
正如作者書中提到的:“使用模型思考能夠帶給你的,遠遠不僅僅是工作績效的提高。它還會使你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讓你擁有更強的思考能力……更能辨識出自己和他人推理中的邏輯錯誤……你將懂得辨識什么時候意識形態取代了理性思考。”模型思維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書中通過大量案例證明,借助模型將復雜問題簡化,通過量化分析和邏輯推理,預測不同決策可能產生的結果。我們要保持對現實世界復雜性的敬畏之心,要將模型思維與經驗判斷、直覺洞察相結合,才能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三、模型思維具有局限性,需要不斷修正完善
盡管模型思維具有強大的功能,但它并非萬能。書中明確指出,所有模型都是對現實的簡化和抽象,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每個模型都基于特定的假設和條件,一旦現實情況超出這些范圍,模型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在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時,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不能盲目依賴模型的結果。例如,我市多年來在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學習過不少省內外其他地區的經驗與模式,目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仍處于攻堅克難之際。基于全市工業基礎、產業布局、能源結構、城區人口、機動車保有量、交通運輸路線和方式、地理氣象條件等綜合因素下,且部分因素在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單純的復制、照搬其他地區環境空氣改善經驗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在自己的大氣污染物成分成因分析中總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修正模型,建立起具有本市特色的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措施。同時基于大氣的流動性,還要依靠上風向和周邊相鄰兄弟城市協同作戰,聯防聯控,方能有望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模型思維》這本書讓我明白,掌握模型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積累和實踐,在運用不同的模型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也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維,正視模型的局限性。
這本書還沒有讀完,相信隨著對模型思維的深入理解和運用,我將慢慢推開一扇通往理性認知世界的大門,會讓我對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有全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