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鄉土中國》有感
文章來源:湘潭市委會 作者:彭升 時間:2025-08-17翻開《鄉土中國》,本以為會讀到一幅中國鄉村的風俗畫卷,卻意外地發現費孝通先生呈現的是一部關于中國社會深層結構的解剖報告。這部由十四篇社會學論文組成的著作,以其獨特的“鄉土”視角,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諸多困境提供了一把鑰匙。在城鄉巨變、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今天,重讀這本七十多年前的著作,更能感受到其跨越時空的思想力量。
書中對“禮治秩序”與“無訟”社會的剖析讓我尤為深刻。他打破了我們慣常的“人治”與“法治”二元對立思維,揭示出鄉土社會運行的獨特邏輯。禮治并非簡單的“人治”,而是通過“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形成的內化道德約束,是一種“無需法律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下,教化重于懲戒,調解優于訴訟,社會關系的和諧比個體權利的絕對化更為重要。這種治理智慧,與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現代法治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解釋了為何法律下鄉常常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
當代中國正處于費孝通預言的“從鄉土社會蛻變的過程”中,法治建設面臨著深層的文化矛盾。一方面,現代法律基于“個人平等主義”,強調權利本位和程序正義;另一方面,鄉土倫理仍堅守“差序格局”,注重關系網絡和實質正義。這種價值沖突導致了一個尷尬的制度真空:傳統的禮治秩序被打破,而新的法治秩序又未能有效建立。基層治理中常見的“信訪不信法”現象,正是這種文化張力的外在表現。
面對這一困境,我們需要超越簡單的“傳統與現代”對立思維,探索禮法融合的治理創新。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了有益啟示——通過基層協商激活群眾自治,將禮治中的“教化”思維轉化為現代治理資源。這種探索表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必也不能完全割裂傳統,而應在批判繼承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就像一棵大樹的生長,既需要向上伸展的枝葉,也離不開向下扎根的根系。
費老在書中警示我們:“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在這個急速變遷的時代,我們確實無法從過去找到現成的答案,但傳統智慧可以成為我們應對新問題的思想資源。閱讀《鄉土中國》,不僅是為了理解過去,更是為了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尋找適合中國社會的治理之道——一種既能保持“禮”的凝聚力,又能實現“法”的公正性,最終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善治境界。這或許就是這本經典著作留給當代讀者最珍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