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 | 全國人大代表尹雙鳳: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我國森林固碳增匯能力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4-03-12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我國重要的長期戰略目標。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并將其存儲在森林的生物量或者土壤中,是巨大的碳儲存庫,因此,鞏固和提升森林碳匯功能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意義重大。森林固碳功能的鞏固和提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二是提高單位面積森林的蓄積量和生長量。根據《“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我國森林蓄積量在2025年將達到190億立方米,未來通過增加森林儲量來增加森林固碳能力的潛力已十分有限。在此情況下,森林固碳增匯的重心要轉向后者。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副主委、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副校長尹雙鳳介紹,目前我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仍較低,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包括:
(一)高固碳林木良種新種缺乏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種源安全是高效固碳林建設的重中之重。森林碳匯能力的提升需要高光效、速生、強抗逆的林木新品種,然而,目前我國林木育種主要集中在速生用材樹種,優質和高抗的固碳樹種良種選育工作較為滯后,沒有系統開展高效固碳林木種質資源遺傳評價和核心種質構建,親本選配、早期選擇、種子園高產穩產等關鍵核心技術尚未突破,導致高固碳林木良種缺乏。此外,由于林木育種周期長,遺傳轉化難度大,碳匯林分子育種進展慢,安全、高效和精準創制固碳林木新種質、品種難以實現。
(二)固碳增匯技術集成能力弱
維持與提升森林碳匯功能,技術創新是關鍵。盡管目前有單位和學者圍繞森林碳匯功能提升研發了林分結構調控、人工林近自然經營、多樹種混交林經營等關鍵技術,但已有技術主要從森林經營增匯角度進行創新,碳匯林樹種選育及更新增碳和森林健康保護促匯等森林碳匯能力提升關鍵環節技術研發不足,“全要素、全周期、多功能”的森林碳匯能力提升創新技術集成能力薄弱,且尚未形成規模化的森林固碳碳匯專業人才隊伍和工程隊伍,難以為森林碳匯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不完善
盡管目前全國森林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已基本建設完成,然而,該監測體系并未考慮全國各地林業資源的稟賦差異,以及各地林業實際情況和林業特色。我國森林植物區系豐富,森林類型多樣,但不同地區林業資源差異較大,采用全國統一的監測體系難以確保碳匯計量監測與區域林業資源的兼容,加上目前碳匯計量基礎數據庫和模型參數庫缺乏,全國各地的數據缺乏融合機制,容易造成碳匯量評價結果偏差,導致難以科學、規范地開展森林碳匯計量工作。
為此,尹雙鳳建議:
(一)加強碳匯林種質資源挖掘與利用研究
針對我國林木種類多、固碳能力差異大的特點,根據樹種類別、樹種區域適應性、可用于造林的立地類型針對性地開展高固碳林木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評價工作,研發高固碳林木資源精準化遺傳評估技術和高固碳速生林木種質高效保存技術,構建適合全國各省林情的多水平核心碳匯種質資源基因庫和優質碳匯林種質資源庫。同時,大力營建多樹種、多試驗地點、多試驗設計的種源、家系或無性系試驗林,不斷加強高固碳育種基地和區域測試基地建設。此外,加大林木高固碳功能性狀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礎和分子機理研究,挖掘和改良高抗快速生長和碳轉存基因,突破高固碳林木特色基因功能鑒定、常規育種周期長和多基因聚合育種難的技術瓶頸,培育一批具有高固碳轉存、高抗逆性、兼具經濟性和觀賞性的新品種。
(二)加強固碳增匯技術集成創新研究
加大政府扶持,吸引社會和金融資本支持森林固碳增匯技術研究。持續加強涉林高校院所之間的深度合作,建議涉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合組建“聯合實驗室”,緊扣森林碳匯形成的關鍵過程,包括高固碳樹種選育、樹種配置、森林經營、森林病蟲害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開展碳匯林樹種選育及更新增碳、森林經營增匯、森林健康保護促匯和林產品固碳的集成技術創新研究,建立覆蓋“全要素、全周期”的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增匯集成技術體系。同時,通過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與推廣專項,培育一批森林固碳增匯集成技術創新研究人才隊伍,解決林業碳匯人才隊伍緊缺問題。
(三)建立健全森林碳匯計量監測體系
優化全國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網絡,不斷提升森林生產力和碳匯功能監測能力。持續開展森林碳庫連續動態監測和碳匯計量重要參數模型研建,不斷完善碳匯計量基礎數據庫和模型參數庫。同時,結合全國各地林業資源現狀及其動態變化規律,開展適合各地林業實際的主要碳匯樹種和典型森林類型碳匯計量監測標準體系研究,快速、準確追蹤碳在森林不同碳庫之間的遷移轉化關系,建立既與國際規則接軌,又符合各地林情、系統完備的省、市、縣三級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解決我國森林碳匯計量監測的技術、方法和參數不完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