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規范處理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4-01-27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規范處理的集體提案。
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2021年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產量已超過1億噸。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已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議題。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目前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方式難以達到環保要求,多數村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尚未開展實質工作,農村居民垃圾分類主體意識暫未形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生活垃圾規范處理率不足,垃圾分類工作滯后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普遍存在設施不足、專業人員匱乏的問題,部分未納入城鄉一體化收運體系的村鎮生活垃圾未得到規范化處理。許多距離中心城區較遠的村鎮采用就地簡易填埋或簡易焚燒進行處置,這類設施無法達到環保要求,規范處理率明顯不足。農村居民缺乏對垃圾處理重要性的認識也導致該項工作的推進受阻。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工作通常由村民自發組織或由鄉鎮政府管理,缺乏專業化的管理和監督。針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頂層設計仍然缺位,分類相配套的收運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終端處理設施等尚未配備到位,“先分后混”也是普遍現象。經濟和交通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尚未啟動。
二、分布式處理技術水平不高
現有的分布式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小規模清潔焚燒、熱解氣化及熱解與焚燒組合技術。低溫熱解氣化技術能產生燃料油、燃料碳等產品,但該技術一次性投資高,不適應于村鎮分布式處理,熱解副產品成分復雜,難以找到利用出口。高溫熱解氣化技術可連續穩定地處理各種生活垃圾,但該技術總體設備造價和運行成本高、資源化水平低,難以適應村鎮生活垃圾處理要求。因此,目前農村生活垃圾分布式處理技術總體上仍不成熟。
三、缺乏高效可持續運營模式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收費和配套財政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地區采用鄉紳捐款、居民自籌等方式進行資金籌措探索,總體上缺乏高效可持續運營模式。公共財政對農村垃圾處理的支持力度微乎其微,由于沒有較為顯著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且在沒有政府相關產業政策激勵的狀況下,幾乎沒有社會資金流入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直接相關產業中。
為此,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規范處理和分類工作的考核力度
通過細化垃圾管理法律條例,推進農村垃圾分類管理立法,使垃圾治理過程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規范處理和分類的工作協調,形成監管合力;采取強有力的監督與獎懲措施,用制度規范和獎懲辦法約束和規范垃圾分類治理主體的行為。針對市場主體、社會主體、個人都制訂相應的考核辦法,考核與獎懲掛鉤,做到獎罰分明,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與責任心,促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各環節的運作制度化、規范化。
二、提高準入門檻,推廣高水平小型化生活垃圾處理裝備
提高分布式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環境準入門檻,加強技術和設備環保審核和評估,確保其符合環保要求;通過提供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推廣處理效率高、占地面積小、環保性能好的高水平小型化生活垃圾處理裝備;通過政府組織培訓班和科研立項,推動高水平小型化生活垃圾處理裝備的研發和生產;加強對高水平小型化生活垃圾處理裝備的宣傳推廣,提高農村居民對這些裝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制定小規模分布式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規范和標準,包括排放標準、處理效率、設備質量等方面的要求。
三、推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市場化運營
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納入相關的產業或項目領域,以保障垃圾處理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制定切合實際的量化最低收費制度,建立和完善支持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政府公共財政給予補貼支持和稅收優惠,降低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保證垃圾處理企業的實現微利運行,從源頭補助和效益開發等兩頭解決農村垃圾處理市場動力不足的問題,推動農村垃圾處理的市場化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