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加快推進城鎮污泥資源化利用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4-01-27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城鎮污泥資源化利用的集體提案。
污泥是城鎮污水處理的必然產物,具有“污染”和“資源”的雙重屬性。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全國共建成并投入運營4000多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日總污水處理規模超過2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總污水處理規模的1/5。作為污水處理重要副產物,污泥也伴隨污水處理規模的擴大而大量產生。據統計,2022年我國污泥總量達到7288.3萬噸,預計2025年我國污泥年產量將突破9000萬噸,污泥的處理與利用已經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課題。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基本原則、目標和措施。污泥資源化是城市污泥處理和環境保護的最佳選擇,但污泥處置渠道不暢,處理技術相對落后,十分令人擔憂。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處理能力不足。目前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但污泥處理處置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短板。很多污水處理廠沒有配備完善的污泥處理設施,導致污泥處理能力不足。我國污泥處理行業起步相對較晚,污泥處置主要以填埋為主,但由于填埋場容量有限,且容易產生二次污染物,因此填埋不是一種理想的處置方式。
二是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據。目前污泥資源化利用的法規標準不健全,城市污泥處置大多由政府負責,缺乏監管機制和市場調節機制,導致一些處理企業的管理和操作不規范,甚至存在偷排的違法行為。同時,我國在污泥資源化利用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技術支持,導致污泥資源化利用難以推廣。
三是技術水平不高導致處置渠道不暢。在污泥資源化利用方面,缺乏核心技術支撐。目前我國污泥處理企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缺乏高效、低碳、節能的污泥資源化利用裝備與技術,導致處理效果不佳。污泥處理行業的市場參與者眾多但競爭格局較為分散,行業集中度較低,導致處置渠道不暢。
四是資金投入太少。受“重水輕泥”的影響,長期以來,污泥處置資金投入不足。污泥資源化利用需要專業技術和專用設備投入,建設成本較高,加上懂專業技術人才較少,也是污泥處置沒有形成模式化、產業化的原因。
為此,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是加強完善政策法規。針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更高的環境保護要求,結合目前新技術新工藝應用,需加快制定修訂污泥處理處置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同時制定污泥資源化利用衍生產品標準,鼓勵和支持城市污泥資源化利用。包括開展專項資金項目支持、進行創新技術應用示范、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等,推動污泥資源化處置自覺化、規范化。強化污泥處理處置的監督和管理,推動污泥處理處置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二是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政府應加大對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推動相關技術的進步和創新。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下,污泥處理處置除考慮技術適用性和經濟成本,還要將碳排放作為重要考慮因素。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污水處理企業聯合,重點突破污泥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能源化處理處置的技術難點,開發污泥能源化、資源化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推動污泥處理過程綠色、低碳。
三是加強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政府要鼓勵企業對污泥產生、運輸、處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強化過程數據分析,優化運行方式。污水、污泥處理企業切實履行直接責任,確保污泥依法合規處理,嚴禁偷排、隨意傾倒污泥。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加強排污許可管理和監管執法,既要做好源頭管控,又要推動污泥資源化利用。
四是完善價費機制。推動建立與污泥無害化穩定化處理效果掛鉤的按效付費機制,完善污泥資源化產品市場定價機制。同時,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通過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資和運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