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關于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的建議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4-01-23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有效途徑,基層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鄉村善治推進鄉村振興,涌現出一批具有示范性、推廣價值的典型和經驗。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在鄉村治理實踐中還存在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一、村干部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村兩委換屆后,選任了一批年富力強的班子成員,但部分班子及主要領導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團結帶領班子的能力,謀劃引領發展、推動工作落實的能力等還有待加強。此外,因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和待遇低等原因,村干部崗位對年輕和能力較強的人才吸引力弱,造成村級組織引不來人、留不住人。
二、村民自治意識還有待加強。不少村民對自身的鄉村治理主體地位認知模糊,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參與村級社會事務管理、社會公共服務以及維護村集體利益的意愿淡漠、能力不足,很難發揮自主理事作用。有的鄉村在落實政策過程中,擺偏了村民的主體地位,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只是一句空話,村民自治成了“村委會自治”。
三、村級協會組織作用發揮不多。各類協會組織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大部分村的村級協會組織如紅白理事會、衛生協會、道德評議會等牌子較全,但作用發揮不多,有的甚至是應付檢查式的拉隊伍、扯旗子。
為進一步探索完善鄉村治理有效途徑,助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推進鄉村振興,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一是拓寬選人用人范圍。注重在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科技示范帶頭人及事業單位分流人員中選拔優秀人員擔任村干部。二是著力培養村后備干部。以鄉鎮為單位建立村干部后備力量信息庫,確保每個村常態儲備2-3名后備力量,加強傳幫帶,保持村干部隊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三是持續強化教育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加強村干部的政策理論水平、依法行政的意識和帶領群眾振興鄉村的能力。四是在激勵機制上尋求突破。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選任鄉鎮干部的力度,持續下沉人員編制,保證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提高村干部基本報酬和相關待遇,建立村干部社會保障機制,建立薪酬增長機制和納入財政預算。
二、進一步發揮村民治理主體作用。一是尊重村民的主體性,充分借助村組會議、微信群、意見欄等舉措,激發村民的表達和參與意愿,增強村民議事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民意歸集處理回應渠道,真正讓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決策監督評議。二是規范村務監督委員會運行,保障好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讓村民充分參與村莊規劃設計、低保戶確定、宅基地分配等事務,讓村民自己“說事、議事、辦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著辦,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三是完善籌資籌勞工作機制和財政獎補機制。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千萬工程”的批示精神,不再對農村所有建設和事務大包大攬,鼓勵通過政府補一點、農民和村集體籌一點、社會捐一點的方式,發揚村民主人翁精神,提高村民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三、進一步發揮村級各類組織的作用。一是充分發揮鄉賢作用。選任政治覺悟高、組織能力強、熱心村內事務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鄉賢擔任村級協會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充分發揮鄉賢在威望、資歷、經驗、資源、人脈等優勢,讓鄉賢化身糾紛處理“調解員”、鄉風文明“引導員”、決策建議“智囊團”、公益慈善“志愿者”等,為農村基層自治注入新力量。二是積極推進基層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完善基礎建設,保障相關經費,定期開展工作,協助村支委做好村內事務,提升農村基層治理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