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關于有效解決庫區后靠移民生活困難的建議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3-01-16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有效解決庫區后靠移民生活困難的集體提案。
庫區移民安置及生活情況調研顯示,外遷式移民無論是生活改善還是整體長遠利益的發展上都優越于單純后靠式移民,通過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后靠式移民的生活水平雖然都有了極大地改善,但隨著時間推移,由于多種因素影響,他們生存空間狹小,可利用資源極其有限,導致權利無法伸張,產生移民貧困,部分就地后靠安置模式下的水庫移民成為了特殊的貧困人群,庫區信訪維穩壓力也隨之加大。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對我省張家界市江埡庫區、常德市五強溪庫區等地的后靠安置移民的開展的實地調研表明,部分庫區后靠移民存在陷入規模性返貧的可能。據了解,其他一些省市,也存在類似情況。究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水庫移民安置后期扶持直補資金標準偏低。當前,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直補資金仍執行2006年國家確定的補助標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仍執行16年前的補助標準,明顯已不符合當下人民群眾快速提高的生活水平及消費能力。
二是歷史原因造成一批實質性“特殊漁民”。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時,多地沒有農村農業部認定的在冊專業漁民,也沒有退捕漁民安置保障任務,只有涉漁群體,但由于歷史原因,存在大量涉天然水域捕撈群體,一批大中型水庫的修建,農民變移民,移民發展養殖產業變漁民,漁民退出上岸,無田無地,他們是沒有證的事實漁民,這種實質性的“特殊漁民”就是庫區后靠移民,僅張家界市慈利縣就有6824人。
三是受自然條件、居住環境、交通條件的影響,庫區后靠移民問題突出。由于庫區耕地稀少,沒有水田,且可用山林少,絕大部分屬生態公益林和天保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隨著“四網上岸”“禁捕退捕”“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禁止一切旅游產業開發”的政策相繼實施,他們上山不能打獵,下河不能進行生產性捕撈,收入驟減,加上安置補助資金偏低,生產開發和安置標準不高,后續產業發展及轉型方面面臨的瓶頸無法突破,多年前修建的房屋受流水侵蝕及河床干枯期內土地沉降情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已普遍存在安全隱患,大量青壯勞動力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以維持生計,只有老弱病殘留守在家。
堅持多措并舉,助力移民走上致富路,有效推進解決庫區后靠移民生活困難,對于庫區發展穩定大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出臺相關政策,提高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直補資金標準。建立更完善的移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好移民養老保險、安置失業保險、貧困移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問題;爭取國家和各級政府及部門加大對庫區后靠移民生活問題的政策支撐和資金扶持,持續開發后期扶持規劃的項目建設,建立促進庫區經濟發展,移民增收、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長效機制,實現庫區及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由政府介入,采取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對退捕漁民進行合理轉產安置。樹立“以人為本”的后期扶持觀,做好移民的社保、再就業等保障工作,挖掘移民潛能,通過政策手段來推動后靠移民權利的實現及其能力的提升,調研就業意向,進一步加大適合涉漁群體就業的培訓,實施動態跟蹤,開展從技能培訓到轉產轉業“輸血式”的幫扶,幫助擺脫資源貧乏狀態,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三、改善移民生活環境。改善相關庫區受影響較大移民區道路、堤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居住環境,推進庫區醫藥衛生教育事業發展,為移民提供自我發展、安居樂業的基礎和條件。
四、實施二次移民。對居住地區過于偏僻、生活環境難以改善的后靠移民實施二次移民,從根源上解決移民群眾的生存困難,消除移民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