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關于推進我省涉農職業教育改革的建議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3-01-16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推進我省涉農職業教育改革的集體提案。
2021年,我省有84所高職院校開設涉農專業點187個。近兩年,全省高職院校參與鄉村產業建設項目超過600個,中職學校為鄉村解決科技難題220余項、開發新項目340余項。主要涉及的專業領域包括農林牧漁類、資源環境與安全類、水土保持與水環境類、農業生物技術類、食品藥品與糧食類等專業大類。部分高職院校承擔了專科層次基層農技特崗人員定向培養工作,2021年定向培養農民大學生9844人,定向生將回到生源所在地鄉鎮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成長為“永不撤退”的鄉村建設領路人,在鄉村振興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我省涉農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標準不一。我省中職學校現有“雙師型”教師7421人,占比42.27%(國家標準不低于50%),存在“雙師型”教師培育渠道不暢,教師缺乏實訓的時間和場所,學校的培養激勵措施尚不完善等問題。
二、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內容不合理。現階段中等農業職業學校所用的教材基本是在高職高專原有教材上進行刪減的,或在其他傳統培訓教材里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實踐內容,因而絕大多數教材還是以學科為中心,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而忽略了與行業企業實際工作過程的一致性。如:在園林植物修剪、農機具修理項目中,有些學生通過了科目考試,但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操作。
三、涉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不匹配。盡管職業院校涉農專業與區域現代農業發展已呈現基本協調態勢,但一些地區仍然存在影響涉農專業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涉農專業點數與招生數不足;涉農專業點招生人數不合理;涉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不夠匹配,如:有的地方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產值的53.4%,但是直接服務于農業的農業技術類卻未設專業點;有的地方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產值的近50%,但直接服務于農業的農業技術類招生僅占20%。
為此,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聚焦“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善“雙師型”教師引進和發展制度,增強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認定證書具有時效性,建議取消“雙師型”教師的一證定終身制度。一是完善“雙師型”教師引入機制,在引進教師時,打破唯學位、唯學術傾向,重視生產一線實踐經歷,對近年獲得本專業相關專業職稱或執業資格證書,一線實踐經歷豐富,能兼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人才,在引進時應該適當放寬學歷要求。二是制定“雙師型”教師隊伍專業發展保障制度,重點探索建立校地校企深度融合的辦學機制,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三是改革教師晉升制度,在實際工作中建立適應“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提高的晉升制度,對薪資進行合理分配,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與激勵機制,促進教師主動發展。
二、改良傳統教材,創新教法,深化理實一體化教學。一是緊緊圍繞職業崗位的需求來確定教學內容,把基礎內容與農學實踐相結合,構建行動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采用工作手冊式、活頁式教材,就業導向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課程。二是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推行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的項目模式,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展職業能力。三是廣泛開設農業要聞、示范模式、示范基地、推廣動態、示范成果、實用技術、網上課堂等,開發遠程數據實時采集、傳輸及相應的網站,實時獲取大田溫度、濕度等重要農業數據,為科學研究和生產管理提供依據。
三、面向市場需求,優化涉農專業布局。一是適應電商平臺、訂單農業、農村康養旅游等業態發展,增加農村金融、農村電子商務、農技推廣、生態農業、智慧農業、鄉村旅游等專業的招生規模,加大現有課程對服務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提高供需兩端匹配度。二是鼓勵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模式,深耕專業性特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