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關于推進我省高端醫療器械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3-01-16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推進我省高端醫療器械高質量發展的集體提案。
在人口老齡化加快、醫療需求持續增加、國產替代空間巨大的背景下,醫療器械產業面臨廣闊前景。2021年6月,新修訂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簡化優化了審評審批程序,以適應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我省出臺的相關政策促進了醫療器械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省外企業來湘,產業具備了超常規高質量發展、成為重要支柱產業的基礎。產業規模持續快速擴大,2021年底,全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數量3年內由421家增加至862家,總產值由2018年的89億元,增加到2020年450億元左右。2021年,全省二、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品種位居全國第一,產業進入全國五強。“醫械湘軍”逐步形成,三諾生物、圣湘生物等上市企業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產品開始向3D打印、高性能診療設備、智能診察與康復機器人等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區域產業集聚度初具規模,生產企業向長沙、湘潭等地產業園集聚態勢明顯,園區專業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和完善。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我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產業規模不大,企業規模偏小。2020年,全國醫療器械總產值超過7000億元,我省約為450億元,總體產值偏低,規模企業約占總數的十分之一,產業整體尚處于小、散、亂的狀態。
二是產業結構較單一,創新機制尚不健全。產業結構及分布不平衡,行業領先企業不多,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多學科合作和高精尖技術的研發能力不強,對臨床需求反應不足。
三是市場拓展能力較弱,政策扶持不夠精準。企業營銷創新意識不強,本省醫療器械產品進入本地市場難,部分新產品短期內難以納入本省醫保目錄。
四是行業格局變化,市場競爭激烈。行業呈現研發體系化、產業鏈全球化、產品品牌化、市場國際化趨勢,我省醫療器械產業細分領域較單一,在產業鏈完整性、產值規模、品牌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面仍差距明顯。
為推動我省醫療器械高質量發展,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緊抓政策紅利,完善政策配套。抓緊醫療器械注冊制改革試驗“窗口期”剩余時間帶來的政策紅利,做大產業規模;做好全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實施企業梯次培育,以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提升為突破口,承擔起產業鏈整合、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任;盡早引進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突破檢測服務能力不足的“瓶頸”;重視產業內外循環的暢通,完善創新醫療器械在省藥械集中采購平臺優先掛網措施,支持新產品、新技術在全省優先示范,同等條件下本地醫療機構優先使用本地產品。
二、完善產業鏈配套,加快產業集群發展。鞏固擴大我省在IVD儀器及試劑、介入類醫療器械、義齒及牙科、防疫用品、醫用離心機等領域的基礎優勢,形成一批在國內外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在康復醫療、精準醫療和醫療美容等新興領域發力,加快慢性病智能監管與康復設備、智能診斷、數字醫療、醫美材料與設備、干細胞應用等領域的布局和應用,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在3D打印設備、先進診療設備、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高性能磁共振成像系統、臨床手術機器人等中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形成新的突破。完善產業配套鏈,健全醫療器械“注冊人一體化服務平臺”、臨床試驗、科技成果轉化、公共展示等平臺的建設,適時推出自主品牌全國性醫療器械博覽會,助推“醫械湘軍”發展。
三、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創新人才保障機制。建立我省企業、用戶、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進國內外醫療器械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在湘設立獨立或合作研發機構;建立醫療器械人才職稱評審制度,提高人才吸引力;推動本省相關高校開設醫療器械專業,通過在職培訓、定向培養等形式,為產業發展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