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關于防止我省耕地非糧化的幾點建議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3-01-14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防止我省耕地非糧化的集體提案。
近年來,我省在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方面做了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農工黨湖南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我省耕地仍然存在非糧化的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糧食種植面積占比下降。我省自2017年以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的占比都在61%以下,而且有逐年遞減的趨勢,到2020年只占到了56.6%。甚至到2021年基本完成拋荒地的墾復后,比例也并沒有發生多少變化,這確實令人擔心。
二是水稻種植面積減少。我省耕地面積中,水田占到了83.34%,糧食作物的種植一直以水稻為主。而近年無論從種植面積還是從在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占比來看,水稻種植面積都存在明顯的下滑趨勢。即使經過2020年以來的整治,無論是種植面積和占比都沒有恢復到2017年水平,而且各地州市普遍都是如此。
三是雙季稻種植面積不足。全省2017至2021年水稻分季種植情況來看,雙季稻種植是逐年下降而一季稻種植是逐年上升的。早晚稻種植面積在水稻種植總面積中的占比分別從2017年的34.17%、35.37%下降到了30.71%、32.06%,而中稻與一季晚稻卻從2017年的30.46%上升到了37.25%。
四是不少耕地被用于非糧甚至半拋荒。以2021年全省水稻種植數據為例可以看出,早晚稻運用相同耕地的只有1273.3千公頃,加上中稻和一季晚稻的1479.2千公頃,也就是全年水稻種植只用到了2752.5千公頃,而全省共有水田3017.91千公頃,也就說明其中有265.41千公頃的水田沒有被用于水稻種植。這還不包括種了晚稻而沒有種早稻的50千公頃水田,以及水澆地和旱地的603.22千公頃中沒有充分種植其它糧食作物的耕地。由此可見,無論是水田還是旱地,都還有不少被用于非糧甚至事實上的半拋荒。
為遏制我省耕地非糧化,農工黨湖南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補獎結合,科學地減存量控增量
對于現有的非農、非糧用地進一步清理,對違規使用的,限期恢復糧食種植。對于有正規手續的,審批或合同期限到期后,盡量引導恢復糧食種植;未到期而效益不佳的,可以通過適當補貼或獎勵的形式鼓勵恢復糧食種植。
對于新增非糧種植,在實行耕地面積占補平衡的基礎上,可以考慮以改一季稻為雙季稻的形式實行同等或略多面積替換。
二、減少閑置,有效地提高耕地利用率
在全省現有水田3017.91千公頃中,仍有265千公頃以上的水田沒有用于水稻種植,水澆地和旱地中,也有不少沒有用于其它糧食作物種植,必須加以充分利用。對于一些因為鎘超標等原因實行休耕或輪耕德耕地,應通過種草然后集中收集深埋的等有效方式縮短休耕期,提高耕地利用率。
三、促進多季,以產量換面積
糧食產量的高低,并不單純由播種面積決定。在維持現在水稻種植面積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運用補貼、獎勵、換取非糧用地等方式,促進雙季稻、再生稻種植和主雜糧配套種植,也可以適當引導水旱輪作模式,促進精耕細作,通過地盡其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方式,確保糧食總產量的增加。
四、引導優品,以特色提產值
現代農業的發展,必將通過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精細農業、高端農業等特色形式為基本方向。通過適當引導香米、糯米、紅米等高產值的特殊糧食品種的種植,糧食種植與水產混養相結合,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配套種植等方式,提高耕地產值。
五、清理戶口,問規模要效益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大批農民子弟進入了各級大學深造,畢業后都離開了農村,但大學入學可以不轉戶口,由此就導致大批大學生仍然保存了農村戶口,并且在農村保留了承包土地。與此類似的是,隨著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辦企業或從事其它各種自由職業,有一部分人已在城市購房安居,擁有相對固定或穩定的工作或謀生手段,甚至享受了相應的城市福利,已基本上不再回農村。對于這兩類人,應當確定一定的標準,制定一定的辦法,逐步安排城市落戶或者戶口集中托管,而取消其農村土地承包權,為真正的農民騰出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