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主委姚守拙院士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座談會上就“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生態化工業省”發表講話
文章來源: 作者: 時間:2005-03-22
2005年3月18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會在長沙分別召開各市州黨委書記、中共省委有關部委部長(主任)、省直有關單位黨組(黨委)書記、各民主黨派省委主委參加的座談會,聽取對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會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農工黨湖南省委主委姚守拙院士代表農工黨湖南省委發表了題為“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生態化工業省”的講話。現將講話內容摘錄如下:
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生態化工業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溫家寶總理再次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所謂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要求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循環利用資源,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所謂循環經濟型社會,指的是有別于傳統經濟的一種生態型經濟社會,它分為五個環節:一、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二、廢棄物處理后重復使用;三、不能重復使用的廢棄物作為資源進行再利用;四、不能再利用的廢棄物燃燒發電或供熱;五、不能燃燒的廢棄物正確掩埋。通過這五個環節,可以期望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減輕對環境的污染之目的。
我省作為資源依賴型的中南內陸省,擁有豐富的礦藏資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資源枯竭、資源循環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三重壓力。湖南未來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跨越式發展,必須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的協調問題,必須積極探索并實踐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三贏。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促進中部崛起”已經形成廣泛的共識。現在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讓這一戰略決策盡快進入實施和操作階段,就是要適時制定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并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那么,湖南又如何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在中部崛起這新一輪的賽跑中脫穎而出呢?這是我們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我們不能再走“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粗放型發展之路,而必須探索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中部開發之路。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理念、新事物,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建設生態化工業省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們建議,以“建設生態化工業省”作為“十一五”期間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這一總體戰略應涵蓋以下幾方面。
一、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
1、 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之路。在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特別是軟件產業的同時,加強各行業包括政府和中介組織的信息化建設,建立“數字化湖南”。
2、堅持優勢產業帶動。大力發展以工程裝備和運載工具制造為中心的機械制造業和以煙、茶、糧、米、油、奶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鞏固和發展鋼鐵有色、造紙、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通過優勢企業的帶動,構造和加長產業鏈,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3、推行“產業聚集”戰略。通過大型企業的擴展和并購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同時通過工業園區和產業政策導向支持中小企業聚集,形成中小企業群或依附大型企業的中小衛星企業群,利用產業群的聚集效應和集群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4、優先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以計算機元配件和整機制造為主的電子產業,以納米、新陶瓷、新冶金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及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通過高新開發區和專業園區聚集效應,形成有比較優勢的高新科技產業群。
二、按照生態化標準推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1、必須保持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十一五”規劃中,一定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逐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及其他公共物品和服務向全社會特別是弱勢群體供給的保障體系。
2、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和完善生態環境建設。要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要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建立旱澇保收的農業生態生產體系。要制訂全省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規劃,對全省的森林、山崗、洞穴、河流、湖泊、濕地按生態環境標準進行養護和改善。同時按園林化要求建設和美化城市與農村,爭取用兩到三個五年計劃時間,把我省建成山青水秀、飛鴻遍野的園林省。
3、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要充分發揮湖南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優勢,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大流通;要充分發揮湖南的媒體業優勢,大力發展出版、電視、娛樂、會展、體育等文化產業;要科學地開發和利用湖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要圍繞旅游,建立與完善餐飲、休閑、娛樂、健身、交通、紀念品生產的旅游產業鏈。要充分利用湖南的教育科技文化基礎,建設更強大的教育湘軍、科技湘軍和文化湘軍,把湖南建設成全國乃至國際的商賈云集之地、文化藝術之鄉、旅游度假之所、人才薈萃之邦。
4、必須加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治理,建設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協調發展融合的和諧社會。由于不當開發與破壞,我省的自然生態環境已遭較大破壞,自然環境的治理已刻不容緩。另外,我省的社會治安問題較多,有待綜合治理,社會上各種矛盾復雜,有的甚至很尖銳,有待融和。
三、 認真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等與循環經濟有關的法律法規。
要盡快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和政策,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建議企業采用三種形式回收和處理廢棄物。第一種形式是生產單位自行回收和處理廢棄物,回收處理費用自行擔負,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效益自享;第二種形式為“生產者再利用實業共濟組合”,也就是交由回收處理廢棄物的合作社負責。生產者將廢棄物回收處理的責任轉移給合作社,依據廢棄物的品種,論重量交納分擔金;第三種形式是生產單位與廢棄物再利用企業簽訂委托合同,按廢棄物的數量交納委托金,由后者負責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四、加快相關理論和科技發展,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下述相關科技理論和項目應該成為研究人員加快研究、政府加大投入的重要方向:節約能耗和物耗,污染輕或無污染工藝;提高材料使用壽命,研發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開發資源再生技術,特別是廢家電等特種廢物的再生技術;開發各類預測模型,以確定經濟效益與循環率、資源再生費用以及產品價格等因素之間的關聯度;研究新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產業和不同企業間生態鏈的合理性及穩定性。
五、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循環經濟要求改革現行的經濟核算體系,以達到結合環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觀地評價經濟狀況。同時,新的GDP核算體系,應與干部考核、政府績效掛鉤,以改變用單純的GDP取人論事,造成地方政府只關注眼前的GDP,而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重視不夠。
六、加強循環經濟的宣傳和教育,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建設循環經濟型社會除了立法推動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國家制定大政方針和獎懲制度;企業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廢棄物;民眾則要改變傳統生活方式,配合處理廢棄物;最后,還需要社團組織和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使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要在經濟、管理、環境專業高等教育中,設置循環經濟相關課程;大力開展循環經濟宣傳活動;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和垃圾分類,在生活中優先使用和采購再生利用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產品,為這些產品培養穩定市場。